柏林拳击比赛回放_世界女子拳击冠军是谁图片

admin 2024-09-20 05:51:32 84526 56958

文章目录列表:

王中王在法国的上映时间是?
法国王中王拍摄时间
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历史
亚瑟·亚伯拉罕的职业拳击生涯
梅威瑟拳击生涯输过6场比赛,谁战胜了他?只有1人夺得世界冠军

世界女子拳击冠军是谁



世界女子拳击冠军是塞妮莎·埃斯特拉达。

具体介绍:

塞妮莎·埃斯特拉达,美国运动员,世界级女拳击手,拳坛新星。2020年由金童主办的一场赛事中,银腰带拳后赛妮莎·埃斯特拉达,仅用7秒就击倒IBWF冠军米兰达·阿德金斯,创下女子拳击历史上最快的KO纪录。

现阶段截至2021年8月,全球著名且权威的“拳击数据媒体BoxRec”显示其积分已达到164.0堪称次蝇量级世界女拳击排名第一。美国运动员,世界级女拳未手。

2020年中金童主办的一场赛事中,铜腰带拳后赛妮莎·埃斯特拉达,仅用7秒就未到BWF冠军米-达·阿德金斯,创下女子拳击历史上最快的KO纪录。埃斯特拉达是货真价实的拳坛新星,截至2021年除了在职业赛中未尝一败外,业余拳赛生涯据报也有97胜4败的优良成绩。

现阶段截至2021年8月,全球著名且权威的“拳击数据媒体BoxRec”显示其积分已达到164.0,堪称次蝇量级世界女拳击排名第一。

女子拳击的具体介绍:

女子拳击,是女子之间的拳击比赛,起源于1720年的伦敦一场女子拳击比赛,曾经以表演项目的形式入选1904年奥运会,此后再便没有入选过奥运会。2005年国际拳联曾经递交过女子拳击进奥运会的申请报告,最终失败告终。

2009年8月13日晚,国际奥委会在柏林召开执委会正式确认女子拳击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届时将会有三个级别项目的女子拳击选手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这也是奥运会现有项目中,最后一个实现男女平等的项目。

王中王在法国的上映时间是?

1982年10月27日。根据查询腾讯视频显示。

1、故事发生在1936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当年,就是在这个法西斯头子的*威下,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法国拳击队教练乔治加瓦利耶虽然痛恨德国法西斯,知道希特勒妄图利用奥运会的国际影响来为法西斯政权作宣酷应立背传,但不得不率领自己的队伍到柏林去参加拳击比赛。法国运动员乘坐由巴黎开往柏林的列车,一路上大家满怀必胜信心。

2、《王中王》是杰拉尔乌里执导的冒险喜剧片,由让保罗贝尔蒙多、玛丽弗朗丝皮西尔主演,于1982年10月27日上映。该片讲述了1936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一位拳击队教练带领团队来到柏林参加奥运会比赛,后阴差阳错地卷入一场与盖世太保的斗争中,最终终于成功救出一个犹太家庭的故事。

法国王中王拍摄时间

1982年。

《王中王》是由杰拉尔·乌里执导的冒险喜剧片,让-保罗·贝尔蒙多和玛丽-弗朗丝·皮西尔出演。

该片讲述了1936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一位拳击队教练带领团队来到柏林参加奥运会比赛,后阴差阳错地卷入一场与盖世太保的斗争中,最终终于成功救出一个犹太家庭的故事。

影片于1982年10月27日上映。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36年的德国。当年,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法国拳击队教练乔治·加瓦利耶虽然痛恨德国法西斯,知道希特勒妄图利用奥运会的国际影响来为法西斯政权作宣传,但他不得不率领自己的队伍到柏林去参加拳击比赛。

法国运动员乘坐由巴黎开往柏林的列车,一路上大家满怀必胜信心。加瓦利耶曾经是一个出色的拳击运动员,外号“王中王”。

他本人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法国战斗机飞行员,击落过德军飞机,在法国名气很大。

正是在这次大战中,他与一名德国空军军官甘特在空中交手,双方不分胜负。不打不相识。经过从空中到地面的较量,他们相互之间有了好感,成了好朋友。当时,他们都只有25岁。世事变迁,但二人仍保持着友谊。

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即业余拳击)最早由美国发起。1AAAA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12个业余拳击俱乐部。他们在规则和形式上与以前的(职业)拳击有所区别,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雏形。

当时,拳击运动并没有职业和业余之分,所有的比赛几乎全是以赌博赢利为主要目的,运动员多以打拳为主要谋生手段,比赛因此变得很残酷。加之当时的规则和医务监督工作极不完善,比赛回合过多,一方运动员不将另一方击倒不起,比赛就不会停止,给人的印象极为野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许多有识之士对当时的拳击运动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首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拳击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对手击倒击伤甚至致死,而应是勇敢精神、顽强意志和精湛技术的体现;第二,拳击比赛应本着友好竞争的原则,旨在健体强身,锻炼意志品质,不应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第三,拳击比赛主要是双方运动员意志和技术的较量,比赛时间不宜过长。

当时,一位叫杰·卡迪的美国的业余拳击活动家(后来成为第一位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主席)四处游说,宣传业余拳击的意义,在美国社会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响应的是美国陆军、海军、军校、大学俱乐部和纽约警察,他们纷纷把拳击作为身体训练、防身自卫的必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直到现在,美国军队每年还举行业余拳击比赛,并有自己的协会。例如,前WBA重量级冠军史密斯就是在美国军队拳击锦标赛中脱颖而出后,转为职业拳手,最后成为世界冠军)。那时的比赛主要在军队、警察和俱乐部之间展开,比赛时间为3个回合。这是现代拳击运动诞生几百年来,首次出现的以友好竞技、健体强身为主要目的业余拳击锦标赛,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开始。

然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尚未开展拳击运动,尽管许多人热情宣传、拥护将这一古老传统项目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在第1届希腊和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这项提案均遭到否决。拳击到底能否进入奥运会,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了。

直到第3届奥运会决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举行后,大批热心的业余拳击爱好者才又重新燃起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的希望之火。因为,这个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当时正是美国开展拳击运动最普及的地方,有众多的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美国青年对拳击十分酷爱,希望拳击能成为奥运大家庭中的一员。

为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肖伯纳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提案中以充分的事实证明,拳击运动对青年所起的教育作用,对人类体能、智能的发掘和强化,特别是对人类勇敢精神的培养是积极的。他们说服了所有固执己见的人,提案终被通过。至此,拳击才真正堂而皇之地进入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殿堂。

然而,由于当时通讯设施落后,加上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及拳击运动尚未普及等诸多原因,只有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参加了1904年圣路易斯夏季奥运会,美国就占了533人,而报名参加拳击比赛的国家只有美国。当时的业余拳击比赛规则尚不完善,加上组织工作缺乏经验,比赛只好采用职业拳击比赛的方法,分成7个级别进行角逐,即次最轻量级(47.62公斤)、最轻量级(52.16公斤)、次轻量级(56.73公斤)、轻量级(61.24公斤),次中量级(65.27公斤)、中量级(71.67公斤)和重量级(71.67公斤以上)。规则还规定,凡获各级别冠军的运动员可以向高一级别的冠军进行挑战。结果,一位名叫奥·柯克的运动员在最轻量级比赛中打败所有对手获得冠军后,又战胜了次轻量级冠军哈莱尔,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在一届比赛中,获得两枚不同级别拳击比赛金牌的运动员。

尽管1904年奥运会拳击比赛只有美国参加,但它对后来业余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普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时隔4年(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英国是现代拳击运动的发源地,作为东道主,自然把拳击列为比赛项目,但由于筹备时间仓促,从发出邀请到正式比赛,时间很短。结果,除欧洲选手外,当时堪称世界拳击第一的美国竟未能赶到伦敦。最后,除澳大利亚选手雷·贝克获中量级银牌外,所有奖牌(共5个级别)皆为东道主英国囊括。

此后10余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影响。1912年第5届奥运会,因东道主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律上禁止拳击,拳击未能列入比赛项目;1916年,由于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定在柏林举行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在这届奥运会上,奥运五环旗首次出现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宣誓,严格遵守各项比赛规则,发扬和体现奥林匹克“更强、更快、更高”的精神,这无疑是对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保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届奥运会上,参加拳击比赛的有来自25个国家的运动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在8个级别中,美、英两个老牌拳击强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分获3枚和2枚金牌,另3枚为德国、南非联邦和加拿大所得。获奖牌的国家有8个之多,(还有法国、丹麦和挪威)。它标志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从这届奥运会以后的10年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其表现不仅是参加的人数增多,而且在规则和组织上都进一步得到完善和统一。例如,1923年美国业余拳击规则就明确规定,运动员比赛时必须穿轻便靴、短裤和保护帽(头盔),同时对拳套的重量做了严格的规定。另外,比赛期间至少要有一名临场医生担任医务监督,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时,有关裁判的规则是:每场比赛台下两边各有一名计分裁判,每个回合结束后,台上和台下裁判所判赢的一方得5分,输的4分。如果台下两名裁判的裁决结果一致,即可宣布比赛的结果;如有分歧,可参照台上裁判的意见。如果再达不成一致,运动员需进行第4个回合的比赛再分出高低。倘若台下裁判对胜负仍持不同意见,台上裁判将以仲裁身份做出裁决。

随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普及,国际比赛愈来愈多,水平愈来愈高。人们纷纷意识到,成立一个国际性的业余拳击组织,制定统一规则,对发展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是何等的重要。在许多国家的呼吁下,1924年3月,即第8届巴黎奥运会前夕,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宣告成立,美国的拳击活动家杰·卡迪被选为首任主席。至此,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开始了新的里程碑。

在巴黎奥运会上,美英垄断拳击比赛的局面虽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丹麦、比利时和挪威三国选手已异军突起,分别夺得轻量级、次中量级和重量级3枚金牌,表明了欧洲业余拳击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来自南美的阿根廷队亦锋芒初露,勇夺银牌铜牌各两枚,他们的拳路刁钻凶狠,作风勇猛顽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8年,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在所有项目中,惟有拳击比赛爆出的冷门最多。被称为头号强国的美国只有1枚银牌和1枚铜牌进帐,而英国竟榜上无名,与奖牌无缘,成为这届奥运会拳击比赛中的头号新闻。

1932年第10届美国洛杉矾奥运会,美洲选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夺得5枚金牌,来自欧洲的匈牙利选手继续保持他们的次最轻量级的优势,获得金牌。而来自南非联邦的选手也表现不俗,获得2枚金牌和10枚铜牌,显示了很强的实力。值得欣慰的是,菲律宾选手维拉鲁瓦以快速多变的拳路打败多名对手,获得最轻量级铜牌。这是自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亚洲选手首次在这个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表明了亚洲拳击运动在悄悄崛起。

同样,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洲选手也挟地利之势大获全胜,除阿根廷选手瓦查诺获次轻量级冠军外,其余桂冠皆为欧洲人所摘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奥林匹克拳击运动中断长达10年之久,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也名存实亡,被迫解散。

战后,国际业余拳击运动再度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一股更强大的潮流。1946年,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重新成立,各种比赛纷纷恢复。当时国际比赛中台下裁判已增至3名,但台上裁判仍负责计分工作。

1948年,战后首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但东道主在拳击比赛中却名落孙山,与奖牌无缘。美国队也命运不济,只获得可怜的一枚银牌,此事在美国拳击界引起极大震动。有关人士呼吁,要加强和掌握现代拳击运动先进的管理方法,否则将落伍于欧洲。

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奥林匹克拳击运动飞速发展的10年。由于战后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拳击组织和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各种洲际比赛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如亚运会、泛美运动会、欧洲拳击锦标赛,英联邦运动会及各种双边多边的国际比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格局,形成了以前苏联、古巴、美国、前东欧及亚洲的南北朝鲜等群雄并起的新局面。

另外,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有利于运动员身心健康。如从1952年开始,奥运会拳击比赛从以前的8个级别增至10个,每个级别体重差别缩小,即51公斤,54公斤、57公斤、60公斤、63.5公斤、67公斤、71公斤、75公斤、81公斤和81公斤以上。国际业余拳联也在规则中规定:运动员被击倒后,台上裁判必须读秒至8后,比赛才能继续开始;被击昏的运动员必须立即接受医生检查和紧急处置;运动员最小年龄不得低于17岁。

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美国队在10个级别中勇夺5项冠军,其中获75公斤级金牌的弗洛伊德·帕特森和获81公斤以上级银牌的瑞典选手伊·约翰森,后来均成为职业拳赛中赫赫有名的世界重量级拳王,开创了奥运会冠军向世界职业拳击冠军演变的历史。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历史

柏林再度于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选为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于是德国政府决定重修德意志体育场作为主场馆,并由维纳·玛赫负责设计。纳粹德国政府兴建了帝国体育场(Reichssportfeld),作为奥运会使用的场馆建筑群,维纳·玛赫继续负责设计及兴建事宜,并由其弟华特·玛赫协助。维纳·玛赫拆卸了德意志体育场,并在原址新建奥林匹克体育场,建筑物一半的结构建于地面以下12米。体馆能容纳11万名观众,东面连接奥林匹克广场及马拉松之门,呈椭圆形的观众看台于西侧开口,建有五月广场及奥林匹克钟楼。

帝国体育场的建筑工程于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占地1.32平方公里,体育场设施包括奥林匹克体育场、五月广场及森林剧场(Berliner Waldbühne),此外亦修建150座供不同运动项目使用的辅助建筑物。

五月广场建于奥林匹克体育场西侧,是一片占地112000平方米的草坪,作为举行大规模体操活动的场地,可容纳25万人(西侧可额外容纳60000人),奥林匹克钟楼及朗格马克大厅亦建于此地。阿尔卑斯山低地的优质石材用作兴建广场的围墙,以及在场外展示的勇士持马雕塑(德国雕塑家Josef Wackerle作品)。

柏林奥运期间,五月广场被用作马术项目的比赛场地,并举办几场纳粹宣传意味甚浓的体操集体示范。

奥林匹克钟楼建于奥林匹克体育场西侧,竖立于五月广场的中央位置。从楼高77米的钟楼顶部可观赏到整个柏林市景色,比赛期间用作警察、医疗人员、媒体及官员的观察点。钟楼上放置了奥林匹克铜钟,上面刻有五环、勃兰登堡门及“余唤醒世界青年”(德文:Ich rufe die Jugend der Welt!)的铭文,此铜钟亦作为是届奥运会的会徽。

兰杰马克大厅建于奥林匹克体育场西看台,大厅支柱装置了巨型的旗帜及盾牌,以纪念所有参与1914年11月10日兰杰马克(Langemarck)战役的阵亡将士。

森林剧场建于柏林冰蚀谷的冰河河岸,依照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圆形剧场之建筑设计,当时命名为狄特里希·埃卡特舞台(Dietrich-Eckart-Bühne),以纪念政治人物狄特里希·埃卡特。剧场可容纳22000人,观众席中段为元首专用的包箱。

在奥运期间作为举行体操项目的比赛场地,以及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1936年8月1日,德国领袖希特勒宣告柏林奥运会正式开幕,并由运动员弗里茨·希尔根点燃圣火。是届奥运首次举行圣火接力传递,由希腊奥林匹亚,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传到终点德国柏林,路线全长约3000公里。圣火传递的慨念由卡尔·丁姆(Carl Diem)倡议,他是纳粹德国政府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政治顾问,专责筹办奥运事宜。

所有比赛项目的4百万张门票被抢购一空,是届奥运亦首次通过电视及广播电台转播比赛,当局于柏林市内设置25台大型电视屏幕,动用20部电台广播车及300支麦克风,并以28种语言进行电台节目的广播。莱尼·里芬斯塔尔于此场馆为柏林奥运会拍摄记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向纳粹德国进行攻击,苏军纵火烧毁存放在奥林匹克钟楼的第三帝国档案,钟楼被大火严重焚毁。而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仅有机枪造成的轻微损坏,是少数在二战期间保持完好的建筑物。

战后,奥林匹克广场被用作英国军事占领部队的总部。英军占用包括帝国体育训练学院及德国体育院等第三帝国体育机关及设施,并进行破坏。1994年以前,英军每年都会在五月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活动。在此时期,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赛事均会在此场馆举行,而本地球队柏林赫塔于1963年起就以此作为主场。五月广场亦会举行足球、榄球及马球比赛。森林剧场则用来举办传统音乐会及**放映会,有时亦会举办拳击比赛。

英国工程师于1947年将奥林匹克钟楼拆卸,幸然的是钟楼于1962年依照原貌重建。曾一度被用作反攻克武器标靶的奥林匹克铜钟于1956年完成复修,但已经无法再发出钟声。奥林匹克钟楼的重建工程于1960年至1962年进行,再度由维纳·玛赫根据建筑物原貌设计及重建,新钟楼建成后成为柏林的重要观光景点,下层则设有介绍场馆历史的访客中心。 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第一轮第一组的部分赛事于此场馆举行,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善工程,而场馆最后亦见证了西德队在决赛赢得FIFA世界杯。1998年,柏林市民为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存废问题而掀起一场争论,有些意见认为应该拆卸重建,有人则认为场馆本身并非纳粹党象征而主张保留。当局最后决定保留及改建场馆,国际足协亦选定此场馆作为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场馆之一。柏林市政府将价值4500万的改建及营运合约批给WALTER BAU-AG与DYWIDAG合组的财团,重建后场馆将由柏林市政府、柏林赫塔及财团建立合营公司共同管理。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重建工程由德国GMP事务所设计,由德国总理施罗德于2000年7月3日主持施工仪式。工程动用了7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及20000立方米的预制强化混凝土,场馆原有的12000立方米混凝土被拆卸,30000立方米的石块被重新打磨。工程并新建了长逾68米,面积达37000平方米,全面覆盖观众席的天幕,并由20条钢制支柱支撑重达3500吨的屋顶结构。天幕以透光物料制造,能够使阳光透入场馆。为使观众有更佳的视觉效果,球场被降低2.65米,并利用90000立方米的沙粒重新铺设。重建工程亦相当重视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史迹元素,特别是复修原有的天然石材结构,奥林匹克钟楼及马拉松之门等主要建筑被保留。场馆亦改善人工照明及音响设施,加设113个贵宾席、餐厅及两个停车场,共提供630个停车格。经过批评后,场馆的径赛跑道由红色转刷为蓝色。场馆现代化及扩建工程的总成本为24200万欧元。

重建之后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可容纳76000名观众,成为德国第二大的体育场馆,仅次于多蒙特的西格纳伊度纳公园(前称:威斯法伦体育场)。庆祝重建完工的典礼于2004年7月31日及8月11日举行,前者以文艺晚会,参与的知名艺人包括妮娜及丹尼尔·巴伦波因;后者则由柏林赫塔与外队作友谊赛。9月8日,德国国家足球队与巴西国家足球队在此场馆进行友谊赛。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场馆举办其中六场赛事,其中包括2006年6月30日德国对阿根廷的1/4决赛,德国最终以互射点球胜出;7月9日举行的决赛由三届冠军意大利对1998年冠军法国,双方1比1的赛果持续至加时赛阶段,在下半场5分钟,齐达内涉嫌受到对手马特拉齐的言语挑衅,沉不住气袭击对方而遭红牌出场。意大利最终以点球赢得是届FIFA世界杯。

亚瑟·亚伯拉罕的职业拳击生涯

2003年8月16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来了首个职业拳击赛事的比赛,比赛中取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开门红,在比赛的第三回合TKO击败对手。此后亚伯拉罕辉煌的18连胜,分别都击败了加拿大左撇子拳手伊恩·加德纳(18-1),夺得了职业拳击的第一个拳王头衔——空缺的WBA中量级洲际拳王头衔,还击败了前WBO中量级拳王赫克托·维拉兹克和纳德·哈姆丹(36-1),成功卫冕WBA中量级洲际拳王头衔。

2005年7月16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劲敌英国人霍华德·伊士曼(40-2-0),之前伊士曼仅仅只输给美国人威廉·乔比和中量级拳王伯纳德·霍普金斯。亚伯拉罕在比赛的一开始就掌控着比赛的主动权,最终激战12回合以点数116-112,115-113,119-110取得比赛的胜利,成功第四次卫冕WBA中量级洲际拳王头衔。 2005年11月10日,亚瑟·亚伯拉罕在德国迎战金斯利·艾克,在比赛进行到第五回合,亚伯拉罕以KO方式击败对手,成功夺得空缺的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2006年3月5日,亚瑟·亚伯拉罕以抑制的点数优势120-107, 120-107,120-106击败澳大利亚人夏楠·泰勒(42-4-2),成功卫冕了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2006年5月13日,亚伯拉罕同样以点数117-109,115-112 ,116-111击败了科菲·杰图哈(30-2-0),第二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6年9月23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保持不败战绩的爱迪生·米兰达(26-0-0)。比赛中,亚伯拉罕的下巴在第四回合被米兰达打伤,但米兰达在比赛中故意用头部击打和击打下档,被裁判罚扣5分,最终裁判的点数是114-109 ,115-109,116-109,一致判定亚伯拉罕点数取胜 。赛后,亚伯拉罕在当天晚上对受伤的下巴进行了手术,下巴缝了22针并安放了两块钛金属。通过与米兰达的比赛,外界称赞亚伯拉罕在下巴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势之后,依旧努力积极比赛,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是当之为愧。

2007年5月26日,亚瑟·亚伯拉罕在下巴受伤之后的复出首战,迎战的对手是加拿大人塞巴斯蒂安·德默斯(20-0-0),在比赛进行到第三回合时,亚伯拉罕强势以KO方式击德默斯成功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7年8月18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同胞亚美尼亚人克伦·格沃(27-2-0)。亚伯拉罕在第十一回合以一击强劲的左手重拳击倒格沃,以KO方式取得比赛的胜利,并成功第五次成功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7年12月8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挑战者英国人维恩·埃尔科克(18-2-0),比赛进行到第五回合时,亚伯拉罕以明显的上肢击打优势KO击败对手赢得比赛的胜利,取得职业拳击第二十五场胜利,同时也成功第六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8年3月29日,亚瑟·亚伯拉罕以KO方式击败美国挑战者埃尔温·阿亚拉(18-2-1),亚伯拉罕在第十二回合以连续的组合重拳击打阿亚拉的头部,迫使阿亚拉难以防御从而被亚伯拉罕击倒。亚伯拉罕也成功地第七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8年11月8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来挑战者劳尔·马尔克斯(41-4-1),在比赛进行至第六回合,亚伯拉罕以TKO方式击败对手,亚伯拉罕夺得职业拳击的第28场胜利,同时也是第8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之后在2009年3月14日,12回合以点数117-110 ,118-109,117-110,击败勒万·西蒙,第九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

2009年6月27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挑战者土耳其人马希尔·欧拉尔(25-1-2),比赛在德国柏林进行。比赛进行到第十回合时,亚伯拉罕以一击重拳击中欧拉尔腹部,致使欧拉尔被裁判读秒,欧拉尔的教练在欧拉尔读秒之后掷白毛巾弃权,这样亚伯拉罕以TKO方式击败欧拉尔,成功第十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 亚瑟·亚伯拉罕在第十次卫冕IBF中量级拳王头衔之后,宣布自己将提高体重转战超中量级别。亚瑟·亚伯拉罕之后宣布参加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进而去争夺WBA和WBC超中量级拳王头衔。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的参赛者分别是WBC超中量级拳王卡尔-弗朗切,WBA超中量级拳王米科尔·凯斯勒Mikkel Kessler,杰梅恩·泰勒Jermain Taylor,安德烈·沃德Andre Ward和安德烈·雷尔Andre Dirrell

亚瑟·亚伯拉罕在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的第一轮对手是美国人杰梅恩·泰勒(28-3-1),于2009年10月17日在德国柏林进行。比赛进行到第十二回合,亚伯拉罕以毁灭性的重拳KO击败泰勒,夺得超级六第一轮比赛的胜利。 赛后的医疗认定泰勒受到了严重的击打,导致泰勒有短暂的失忆,无法再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比赛,所以泰勒退出了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顶替泰勒的是退役老兵艾伦·格林。赛后泰勒也祝贺亚伯拉罕取得比赛的胜利,并祝愿亚伯拉罕在接下来的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取得好成绩。前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表示对亚伯拉罕的击打力量和防守强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0年3月27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的第二轮对手安德烈·雷尔,比赛是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在比赛进行至第十一回合时,亚伯拉罕犯规击打已摔倒的雷尔,致使雷尔无法继续比赛,经过3位裁判的比分:97–92,98–91和97–92,认定雷尔获得比赛的胜利,这场比赛也是亚瑟·亚伯拉罕职业首场败绩,终止了职业赛事的31场连胜。

2010年11月27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的第三轮对手安德烈·雷尔卡尔-弗朗切,这场赛事同时也是争夺空缺的WBC超中量级拳王头衔。比赛从始至终亚伯拉罕都受到了弗朗切的压制,比赛呈现一边倒的情况,12个回合之后的裁判比分:109-119,108-120 ,108-120认定卡尔-弗朗切为比赛的胜利者。这场的失利是亚瑟·亚伯拉罕的两连败,同时也错失了WBC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亚瑟·亚伯拉罕最终的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战绩是3战1胜2负,晋级到半决赛。但是亚伯拉罕在半决赛之前迎战了克罗地亚人斯捷潘·巴兹(24-4-0) 。比赛在第二回合因斯捷潘·巴兹的受伤无法继续比赛,认定亚伯拉罕以TKO方式取胜。2011年5月14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拥有不败战绩的美国人安德烈·沃德(23-0-0),这场赛事是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的半决赛,同时也是WBA超中量级拳王头衔战。比赛经过12个回合的激战,亚伯拉罕以点数108-120 ,110-118,111-118负于安德烈·沃德错失超级六世界拳击经典赛决决赛和WBA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2011年10月30日,亚瑟·亚伯拉罕在经历超中量级接连失利之后,表示自己更有兴趣回归至中量级,并在2012年重夺中量级拳王头衔,但随后决定继续征战超中量级。

2012年1月14日,亚瑟·亚伯拉罕首场复出战迎战阿根廷人巴勃罗·法里亚斯(19-1-0),这场赛事是争夺空缺的WBO超中量级欧洲拳王头衔。在比赛进行至第五回合时,亚伯拉罕以几组组合重拳将法里亚斯击倒,之后裁判终止比赛,亚瑟·亚伯拉罕以TKO方式取得比赛的胜利,夺得空缺的WBO超中量级欧洲拳王头衔 。

2012年3月31日,亚伯拉罕第一场WBO超中量级欧洲拳王头衔卫冕战,对手是前WBO超中量级欧洲拳王波兰人彼得·维切斯基(30-2-0),比赛经过12个回合的激战之后,裁判以一致的比分认定亚伯拉罕取得比赛的胜利,成功卫冕WBO超中量级欧洲拳王头衔。 2012年8月25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同胞罗伯特·斯蒂格利茨(42-2-0),争夺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比赛在德国首都柏林进行。比赛经过12个回合的激战,裁判以全体一致的比分116-112,116-112和115-113,认定亚瑟·亚伯拉罕取得比赛胜利,夺得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这也是亚伯拉罕第一个超中量级别的拳王头衔。通过这场拳王头衔战之后,亚瑟·亚伯拉罕获得2012年度BoxSport杂志的德国最佳拳击手。

2012年12月15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来首场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卫冕战,对手是法国人麦赫迪·布阿迪亚(26-4-0),比赛在德国的拜仁进行。 比赛进行至第八回合,亚伯拉罕以强势的重拳TKO击败对手,成功卫冕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2013年3月23日,亚瑟·亚伯拉罕与同罗伯特·斯蒂格利茨进行两人之间的复赛,比赛在的德国的马格德堡进行 ,这场比赛同时也是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战。比赛一开始斯蒂格利茨一改往日的风格积极进攻,左右手的组合拳击打亚伯拉罕,完全压制亚伯拉罕的进攻,亚伯拉罕立即陷入了被动,只能趋避防护。斯蒂格利茨打完组合拳立即上前贴靠、搂抱,根本不给亚伯拉罕反击的机会。亚瑟王只是偶然打出几记反击拳,但效果不佳,并未抑制对手的疯狂进攻。第二回合,亚伯拉罕的左眼已经受伤。第三回合,双方的搂抱多了起来,亚伯拉罕被打得心烦意乱,完全蒙圈,情急之下还频繁搂抱外加击打后脑,被场裁扣掉一分。第三回合结束时,亚伯拉罕的左眼已经完全封喉。在和医务监督及教练等人商议之后,场裁果断终止了比赛。裁判宣布了比赛结果为:4回合TKO(技术性击倒),亚伯拉罕失去WBO超中量级拳王头衔。 亚瑟·亚伯拉罕在经历与罗伯特·斯蒂格利茨复赛失利之后,再次复出冲击空缺的WBO超中量级临时洲际拳王头衔,对手是纳米比亚人维尔比福斯·希赫波(20-6-0)。经过12个回合的双方激战,亚伯拉罕以点数优势:116-113, 117-111,116-112击败对手,取得比赛的胜利,并夺得了WBO超中量级临时洲际拳王头衔。

2013年10月26日,亚瑟·亚伯拉罕迎战意大利人乔瓦尼·德·卡罗利斯(20-5-0),比赛在亚伯拉罕的家乡德国进行,这场比赛也是WBO超中量级洲际拳王头衔的争夺战。比赛经历了12个回合的激战,亚伯拉罕最终以点数120-108,119-109 ,119-109击败对手,勇夺WBO超中量级洲际拳王头衔。

梅威瑟拳击生涯输过6场比赛,谁战胜了他?只有1人夺得世界冠军

拳坛传奇弗洛伊德-梅威瑟职业生涯从未遭遇过败绩,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然而在业余时期,他却输掉了6场比赛(84-6),考虑到梅威瑟的天赋和技术,很难想象会输掉6场比赛,但梅威瑟却认为这是开启最好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

梅威瑟拥有50战全胜的职业战绩,共在5个级别夺得冠军,击败了20多位拳王级对手。依照梅威瑟的实力、成就、影响力,他可以毫无疑问进入 历史 最佳拳手前5位。

那么,在梅威瑟整个拳击生涯中,到底是哪6个人战胜过他?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梅威瑟1993年踏入赛场进行比赛,那时候他还是一个16岁的青涩少年。梅威瑟一口气取得了11场业余连胜,然而却在1994年输给了卡斯蒂罗。此役是一场美国、墨西哥拳击对抗赛,较量在拉斯维加斯米高梅大酒店进行,这是梅威瑟生平第一次亮相拉斯维加斯,却以不一致的点数负于卡斯蒂罗。

卡斯蒂罗在击败梅威瑟后,输给了未来的世界冠军琼-古兹曼,他于1998年步入职业赛场,此时的梅威瑟已经赢得了职业生涯第一个世界冠军了。2004年,卡斯蒂罗夺得WBA超蝇量级拳王头衔,他也是击败梅威瑟的6位拳手当中,唯一一位荣膺世界冠军的人。2010年,卡斯蒂罗退役,他在职业生涯中输给过费尔南多-蒙蒂尔、乔治-阿瑟。

在遭遇第一场失利2个月后,梅威瑟前往波特兰参加泛美运动会选拔赛,可惜没有做好准备,输给了左撇子的纳瓦罗。后来,梅威瑟在职业比赛中高度重视左撇子,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始于输给纳瓦罗的比赛。梅威瑟之后又与纳瓦罗进行过两次交锋,全都是复仇对手。

纳瓦罗转为职业拳手后,整个战绩27胜6负1平,输给了奈特-坎贝尔、拉蒙-皮特森、鲍比-帕奎奥(曼尼-帕奎奥的弟弟)等人,纳瓦罗职业生涯从未染指过世界冠军,甚至从未挑战过世界冠军。

1995年,梅威瑟前往德国柏林参加世锦赛,他在第二轮角逐以6-8的比分负于梅德霍德。梅德霍德来自阿尔及利亚,业余战绩仅为4胜8负,除了梅威瑟之外,梅德霍德还与古巴名将乔-卡萨马约尔对抗,点数落败。

梅德霍德后来移居澳大利亚,2001年转为职业拳手,结果输掉了全部3场比赛,同年退役,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一位左撇子。

1995年,梅威瑟在俄罗斯举行的一场锦标赛中,与来自希腊的乌兹利安相遇。乌兹利安在对抗梅威瑟之前,竟然打过4场职业比赛,他以微弱的比分战胜了梅威瑟。

乌兹利安2002年重新转战职业赛场,取得了1场孤独的胜利之后再次退役。

桑切斯堪称梅威瑟业余时期最强劲的对手,两人一共交锋4次。1996年,梅威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预选赛中,以11-12的比分输给了桑切斯,之前他在1995年击败过桑切斯。负于桑切斯的比赛,使得梅威瑟积攒的13战连胜战绩作古,好在后来进行的三番战、四番战中,全都以梅威瑟胜出告终。

起初,桑切斯可以作为梅威瑟替补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但他拒绝了,随即转为职业拳手。2000年,桑切斯前往英国挑战WBO羽量级拳王“王子”纳西姆-哈迈德,在领先的情况下遭遇KO,赛后被送进了医院。2001年,桑切斯再次遭遇KO失利,并且再次被送进了医院。至此,内华达州监督委员会正式吊销了桑切斯的拳击执照,认为他已经不适合登台亮相了。

这场比赛堪称梅威瑟拳击生涯最遗憾的一场角逐,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以9-10的比分负于托多罗夫,很多人觉得梅威瑟赢了,结果却意外告负,最终只夺得了一枚铜牌。

托多罗夫1998年有过短暂的职业拳击经历,浑浑噩噩混了几年之后退役。2015年,穷困潦倒的托多罗夫复出赛场,赢得了一场比赛,他希望能够重新引起梅威瑟的注意,双方再战一场自己可以赚点酬金,无奈那时候早已成为超级巨星的梅威瑟,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搭理托多罗夫。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