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回放_科索沃之战电影

admin 2024-09-20 06:20:09 47969 24469

文章目录列表:

多瑙河——欧洲第二长河
民族独立与同盟战争
意土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巴尔干地区主要有哪些国家,巴尔干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巴尔干战争

科索沃之战



科索沃之战:穆拉德一世被刺杀

前因

穆拉德一世征服巴尔干诸国:137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在马里查河畔打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和匈牙利联军,进占马其顿,迫使保加利亚、拜占庭等国称臣纳贡。

1389年,奥斯曼帝国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地区爆发大规模会战。战役中,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被塞尔维亚骑士米洛斯刺杀,但塞尔维亚一边因为叛军的出卖而最终战败。

自1371年马里查河一战,塞尔维亚被打败后,塞尔维亚已经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属国。既然已经称臣纳贡了,为什么双方还会大动干戈,甚至双方君主都死在这场战争中呢?

事情得从两年前说起:

当时,穆拉德一世觉得,自己已经基本上把巴尔干诸国打败,于是就调转方向,集中兵力对付东方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各个公国。在吞并了几个小国之后,他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公国——卡拉曼尼亚。

穆拉德一世不是很有把握取胜,于是就集结了一支由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本国的奥斯曼人组成的大军,在儿子巴耶济德的统领下出征卡拉曼尼亚。

双方在科尼亚附近的一处大平原上交战,战争的结果有些匪夷所思,双方都说自己打胜了,但穆拉德一世什么战利品也没拿到,科尼亚城也没攻下。双方以吻手言和结束(卡拉曼尼亚的君主亲吻了穆拉德一世的手背)。

为了不和小亚细亚的各国结怨,穆拉德一世还吩咐军队不要劫掠或滥用暴力。这个规定惹恼了塞尔维亚士兵,因为他们没捞到什么好处,就指望着在战争期间掠夺点战利品作为补偿呢!于是,一些塞尔维亚士兵破坏了规定,穆拉德下令当场处死了他们。剩下的塞尔维亚士兵怀着对穆拉德一世的愤恨回到了塞尔维亚,他们在拉扎尔大公面前煽动,企图反抗奥斯曼人。

从塞尔维亚的角度来看,自从奥斯曼帝国夺下军事重镇尼什后,塞尔维亚已经岌岌可危。于是,为了摆脱危局,拉扎尔大公决定利用这次士兵的仇恨反抗奥斯曼。在波斯尼亚大公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一支联军,而且初战就取得了大胜。拉扎尔因此威望大增,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纷纷加入联军,组成了巴尔干联盟。

穆拉德一世并没有因此而自乱阵脚,他知道巴尔干诸国的联盟是纸糊的,一旦形势不利,它们就会各自奔逃。穆拉德一世没有着急调转主力,而是先把卡拉曼尼亚又“打败”一次,占领安卡拉城之后才把主力凋往巴尔干。

1389年6月,拉扎尔率联军与穆拉德一世在科索沃平原相遇。联军的人数可能超过10万,奥斯曼军有六七万。双方都以左中右三军的形势布阵,拉扎尔和穆拉德一世都坐镇中军,奥斯曼军的左右翼由两个儿子雅库布和巴耶济德各自带领。

交战初期,联军占优势,但待身穿重盔的联军骑士体力损耗严重后双方陷入僵持。这时,穆拉德一世派出一支骑兵绕到了联军的后方,杀死了许多后方步兵。联军左翼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来援助后方,结果造成剩下的左翼军力量不足,引发骚乱,奥斯曼军一下子占据优势。

联军右翼的统帅是拉扎尔的女婿布朗克维奇公爵,他见联军即将战败,于是率领1万多右翼士兵逃跑(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保存实力争夺大公之位)。联军见状后打乱,各自奔逃,奥斯曼军取得大胜。

不过在战争中还发生了一件特别传奇的事,那就是拉扎尔的另一个女婿米洛斯带领十几个骑士冲进了奥斯曼中军的大营。米洛斯声称有重要机密告诉穆拉德一世,所以他得到机会可以走到穆拉德一世的近前。米洛斯跪在地上,假装行礼臣服,然后猛然掏出带毒的匕首刺向穆拉德一世。

穆拉德胸部被刺两刀,据说刀刃甚至透到了背后。之后米洛斯试图逃跑,愤怒的奥斯曼士兵纷纷冲向米洛斯。尽管米洛斯武艺精湛,杀出重围三次上马,但还是被潮水般的士兵拽下,然后剁成了肉泥。

被刺的穆拉德一世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下了两条命令:一是让后备军上阵,二是要把拉扎尔抓来砍头。联军随后战败,拉扎尔是否被抓来当面砍头不知道,但确实被处死了,穆拉德一世也伤重加上中毒而死。穆拉德一世死后,儿子巴耶济德在军中继位,带领奥斯曼军队继续作战。

后果

巴耶济德一世入侵匈牙利:139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率军入侵匈牙利。

结论:科索沃一战,塞尔维亚损失惨重,之后便彻底臣服奥斯曼帝国。巴耶济德则带领奥斯曼军队继续征服巴尔干诸国。

多瑙河——欧洲第二长河

多瑙河——欧洲第二长河

多瑙河——欧洲第二长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多瑙河是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长河,因为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陆上,被人们称作“蓝色多瑙河”。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的西南部,自西向东流,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一共流经10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另外多瑙河的支流延伸至瑞士、波兰、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等6国,在罗马尼亚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全长2850km,流域面积达到81.7万k㎡。

据统计,多瑙河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化八种颜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浊**的,38天是浊绿色的,49天是鲜绿色的,47天是草绿色的,24天是铁青色的,109天是宝石绿色的,37天是深绿色的。

多瑙河上游,主要流经山区,两岸多峭壁,多急流险滩。冬季水位最低,夏季水位涨幅较大。

多瑙河中游,大部分地势低洼,形成内陆三角洲。河道宽而浅,汛期的时候容易造成河水泛滥。这一中游地区,是各国的经济中心。比如,世界音乐名城维也纳,多瑙河上的明珠布达佩斯,谷仓贝尔格莱德等等。

多瑙河的下游,流经平原,河谷宽阔,水流平稳。河口的平均宽度为15~20km,有的地段可达28km。

多瑙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是动植物的天堂。鸟类和野生动物特别多。

民族独立与同盟战争

民族独立与同盟战争

历史上,巴尔干国家为了重获自由,结成联盟推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后来又因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分裂而爆发内战。两次巴尔干战争约有130万士兵参战,22万人阵亡,约36万人致残。著名的巴尔干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血山”。

民族独立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血战

1912年10月18日单独保存。黑山山上云雾缭绕,世界一片寂静。突然,一阵枪声和炮声响彻山谷,人们从梦中惊醒。这一刻,有人惊惧,有人欢呼。他我们知道:民族独立的第一枪已经打响。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年10月中旬至12月初,巴尔干联军全线进攻,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则节节败退。他们只能请求欧洲列强介入调解。最后在英国伦敦谈判;第二阶段是1913年1月初至3月底,巴尔干联军继续争夺城堡和要塞。奥斯曼帝国返回伦敦再次谈判,5月签订合同。

柯克拉雷利战役

战争第一阶段,奥斯曼帝国已是老翁,现在需要在四个战线上与巴尔干同盟国作战:色雷斯和保加利亚、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和科索沃交战,希腊军队在阿尔巴尼亚南部交战,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马其顿和色雷斯。

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蓄意杀贼,却无力回天”,而当时的保加利亚军队则有着极其英勇的作战作风,因此成为了盟军的主力。

10月18日半夜,保加利亚三军进攻土耳其。 10月21日,保加利亚军队逼近土耳其奥德林-伊内杰-凯尔克拉雷利防线阵地。第一次遭遇战发生了,双方各有15万军队,战线长达60公里。经过三天的激战,保加利亚攻克了克尔克拉雷利镇,取得了战争前六天的首场胜利,但双方也都伤亡惨重。

柳拉布尔加斯- 布纳尔萨尔之战

柳莱布尔加斯和布纳尔萨尔是两个村庄的名字,这两个村庄相距40公里,是土耳其军队第二道防线守卫的重要地区。这段战争时期,也是两次巴尔干战争中最残酷、代价最惨重的一场战役。其中,保加利亚士兵2500人阵亡、17500人受伤; 22,000名土耳其士兵被杀,2,000人被俘。

奥斯曼帝国没想到战斗会这么快。随着第二道防线的崩溃,他在距伊斯坦布尔30公里处设立了第三道防线。这片沿海地区的沼泽和水域被用来抵御保加利亚军队的进攻。然而,保加利亚国王兰迪南亲自指挥,即将向伊斯坦布尔挺进。

此时,塞尔维亚军队也于10月19日袭击了马其顿总部,希腊军队则前往马其顿南部。战争爆发后,双发没想到进展这么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土崩瓦解。奥斯曼帝国不得不请求停战,欧洲也担心巴尔干联军夺取伊斯坦布尔,欧洲国家会失去黑海两海峡他的战略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出面调解。

困难《伦敦合约》 — 第二阶段战斗开始

1912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危在旦夕,只能向保加利亚政府提出议和,而保加利亚进攻部队经过屡次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

此刻,土耳其境内的奥斯曼帝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联军手中,只剩下奥德林、斯库台、贾尼纳和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12月16日,巴尔干联盟和奥斯曼帝国的代表在伦敦开始谈判,但由于双方找不到共同点,谈判陷入僵局。 1913年2月3日,谈判失败后,战争再次爆发,进入第二阶段。

巴尔干联军全线进攻。不到一个月,保军攻陷奥德林,舒克里帕夏率城防军投降; 3月3日,希腊军队占领了贾尼纳城堡;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经过两次战斗后贡献了斯库台。 3月中旬,无奈的奥斯曼帝国只能再次回到谈判桌,但此刻它手中的筹码已经所剩无几。

巴尔干联盟-奥斯曼战争中的士兵

在第二次谈判中,交战双方不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而且巴尔干联盟和其余欧洲列强内部也因复杂的利益而存在尖锐矛盾。巴尔干联盟高层的冲突是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比如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的部分地区。奥斯曼帝国极力反对黑山占领斯库台和塞尔维亚进入亚德里亚海。奥斯曼帝国想要控制这些地区并阻止俄罗斯军队的渗透。

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奥斯曼帝国,但俄罗斯和意大利应该理解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要求。当然,所谓的理解和支持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经过五个月的谈判,合同终于在伦敦签署。奥斯曼帝国宣布将梅迪亚-伊诺斯线以西的所有欧洲领土以及爱琴海岛屿归还巴尔干联盟。至此,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流血和牺牲结束。

内讧引发联盟战争——巴尔干第二次血战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中的失败,各国之间的平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打破了,所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蛋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蛋糕”。自己有贡献的地方,所以他都想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战争硝烟还未散去,胜利者就因马其顿的瓜分问题开始发生冲突

保加利亚认为马其顿大部分军民都是保加利亚人,应该占领斯科普里、萨诺尼卡等地。他他们甚至认为,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牺牲了最多,士兵的鲜血不能白流。

塞尔维亚占领的大部分地区都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但此时阿尔巴尼亚已经宣布独立,伦敦和会也反对塞尔维亚进入亚得里亚海。因此,塞尔维亚要求修改与保加利亚的秘密协议,并在马其顿获得更多“补偿”。

希腊方面对现在获得的领土并不满意,更不愿意从北伊庇鲁斯撤军。希望占领马其顿和色雷斯更多土地,坚决反对保加利亚进攻港口城市萨诺尼卡及其周边地区。地域要求。黑山站在塞尔维亚和希腊一边,但也不想从阿尔巴尼亚北部撤军,试图夺取新帕扎尔州,以便与塞尔维亚接壤。

至此,塞尔维亚和希腊再次走到了一起。 1913年6月1日,两国秘密签署同盟条约和军事协定,矛头直指保加利亚。此时,保加利亚统治集团中大保加利亚民族主义的幽灵依然挥之不去。 6月16日,费尔南迪国王突然下令进攻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巴尔干地区刚刚熄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巴尔干半岛的第二次血战是因争夺而引发的,史称“同盟战争”。

战争开始时,保加利亚约有50万军队,塞尔维亚有34.8万,希腊有23万,黑山有2万。然后参战的罗马尼亚军队有50万,奥斯曼土耳其也有25万士兵。所有敌对国家不仅拥有军事优势,而且还比保加利亚之前做了更多的政治和外交准备。面对保加利亚的突然进攻,他进行了强势反击。

希腊以5个师攻击库库什地区4个保加利亚团的防御部队。征服库库什后,希腊军队渡过斯特鲁米察河,进入保加利亚本土。 6月17日开始,塞尔维亚军队开始进攻马其顿的斯蒂普和科恰尼。由于本土遭到入侵,保加利亚只能放弃马其顿阵地,保卫自己的本土。

紧接着,黑山和罗马尼亚也趁机向保加利亚宣战,奥斯曼土耳其则趁此卷土重来出兵色雷斯。目前,保加利亚政府面临四面楚歌的局面。无奈之下,他请求俄罗斯介入并于6月25日签署停战协议。6月28日至7月2日,数十万罗马尼亚军队渡过多瑙河,逼近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 6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单方面摧毁了《伦敦合约》,并集结全部兵力进攻保加利亚控制的东色雷斯。不久之后就越过了《伦敦合约》 中划定的中位-以诺斯边界线。经过激战,7月23日,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奥德林城堡,向保加利亚本土进军。

由于保加利亚军队将兵力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对抗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因此无力攻击北部和东部的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结果不到一个月,保加利亚就遭遇敌人,首都索非亚七月初就告急了。因此政府只能以费尔南迪国王的名义请求大国斡旋,谈判达成和约。就这样,1913年7月17日,交战双方开始在布加勒斯特准备谈判,一边是保加利亚,一边是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

巴尔干地区的两次血战其实可以充分体现出各个民族对于领土和人口的渴望,也为自己的民族彻底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争取自由而奋斗。但战争造成的破坏是残酷的,大量人员死亡,无数人失去家园。巴尔干半岛曾经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和生机勃勃的地方。由于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不幸的是,大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参与其中,把它变成了“火药桶”。

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落,巴尔干联盟争夺领土的内战,其余列强的虎视眈眈,让这片原本美丽的地方充满了战火,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巴尔干半岛的名字来源于巴尔干山脉,巴尔干山脉被斯拉夫人称为“血山”。这是一个负面的名字,但经过两次血战之后,巴尔干半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血山”。

意土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意土战争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的

意军于1911年9月28日晚出现在的黎波里。但等到1911年10月3日才开始轰炸港口。这个城市被1500意军占领,使主张入侵的人热情高涨。其他外交方案被提供给意大利人。而土军下决心保卫它的省份。土军没能在Trablusgarp集中全部军队,而土耳其政府官员游遍整个欧洲,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组织当地的阿拉伯人和贝都因人进行防御以抵御意大利人的入侵。意大利登陆部队出现,意大利20000人的分遣队被认为足以完成征服。Tobruk(托卜鲁克),Derna and AlKhums等城市被认为可以轻易征服,但班加西就不是那么容易。意大利部队的第一次真正失败发生在1911年10月23日,一支布置不良的部队导致几乎完全被流动的阿拉伯骑兵所包围,支持奥斯曼帝国正规部队,这次攻击被意大利媒体描绘成简单的反抗,但几乎歼灭了大多数意军。

因此意兵团扩充至十万人,面对20000人的阿拉伯军和8000土军。战争变成了一种姿态。甚至在现代战争中应用装甲车和空中力量的一些最早例子都出现意土战争中,虽然对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

1911年12月4日,意大利增援部队在一次小轰炸后在托卜鲁克登陆,向兵力配置较弱的腹地进军。一支土军小部队和利比亚先遣部队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组织得井井有条。托卜鲁克战役结束,凯末尔将军取得了胜利,有了这个成就,他在1912年3月6日被分派至Dernah军营中,协调战场。

1912年3月,在Dernah附近,1500利比亚先遣队攻击战壕中的意军,意军数量上超过利比亚部队,拥有先进设备,维持着战线。但意军之间缺乏协调,土军从Dernah不断派来援军和炮火支援,威胁着意军战线,同时阿拉伯人试图包围意大利军队。意大利进一步派来增援,因而能够稳定局势,直至战役结束。

1912年9月14日,意军下令派遣3个步兵连队进攻土阿联军在Dernah附近的营地,意军部队占领了附近的高地,切断了土军战线,接下来的时间里,土军指挥官EnverBey攻击意军在高地上的阵地。强大的意军火力扫射着土军部队,土军虽然包围了意军的山地部队Alpini,但损失惨重。其他进攻的土军也遭受同样结果。在昔兰尼加的行动停止,直到战争结束。

1912年9月29日,意军5万多人,首先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进行炮击。土耳其在该地区防守兵力很弱,只有一个师约7000多人,而且士兵多来自土耳其内地,不愿在异国作战。意军登陆部队1600多人,未遇激烈抵抗便占领了的黎波里和胡姆斯。意大利远征军3万5千人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击退了当地为数不多的守军,占领了托卜鲁克和德尔纳。

意军舰队掩护一个步兵师在班加西登陆,占领了该城。由于战争开始后,意军封锁了战区海岸线,英国又不允许土军通过埃及,使土军无法向北非增援。意军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滨城市。这次战争,土耳其没有飞机,意大利约有20架军用飞机,32名飞行员,隶属于意大利陆军,编为第一飞机连。

意陆军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参战。这些飞机装箱于1912年10月15日海运到的黎波里海湾。队长皮亚扎上尉驾驶一架布莱里奥Ⅺ飞机飞往的黎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土军阵地上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侦察,从此揭开了飞机参战的序幕。副队长莫伊佐驾驶“纽波特”飞机侦察时,机翼被3颗来福枪子弹击伤,这是飞机首次遭敌地面火力杀伤。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飞机在北非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向土军阵地投下4颗重2公斤的“西佩利”式榴弹,成为历史上的首次轰炸。

意军在拥有较大优势的条件下,取得了初战胜利。但战争的发展却与意大利的愿望相反,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并使意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

对付土耳其军队,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1911年10月23日,的黎波里居民举行武装起义。意大利远征军增兵9万人,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镇压。到1912年春,才勉强守住了已占领的沿海地带,但始终未能深入到内地。这期间,意军于1月10日使用飞机向当地投撒了数千张传单,企图劝阿拉伯群众投降,使飞机又增加了一项进行空中宣传的任务。

皮亚扎上尉尝试了利用固定在飞机上的照相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意军入侵北非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游击队和志愿军与入侵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使意军损失惨重。

意军把步兵增至10万,并调来35架飞机,部分飞艇和其他技术兵器,采取了更大的军事行动。占领了赞祖尔和莱卜达绿洲,舰队炮击了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防御工事及土耳其的其他港口,迫使海峡关闭,并攻占了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意军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进行了30分钟的夜间侦察。凭借固定在飞行帽上的手电筒,对土耳其营地进行了首次夜间轰炸。

巴尔干半岛新的战争威胁和土耳其国内日益增长的危机,土耳其想尽快结束同意大利的战争,与意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签订和约,土耳其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意大利。意土战争降下帷幕。

但广大被占领区的人民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反抗,正如列宁在《意土战争结局》中所指出的:“尽管签订了‘和约’,战争实际上还将继续下去,因为远离海岸的、处在非洲大陆内部的阿拉伯部落没有屈服。”意军在占领区到处受到打击,处境十分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北非的抗意斗争进一步扩大,最终迫使意殖民当局同起义者进行谈判。到1943年二战期间,意大利法西斯垮台,再加上同盟国军队的协助,北非人民终于赶走了意大利军队。

随着1911年11月5日法令,意大利宣言自己的权力及于利比亚,虽然只控制了一些沿海地区,其中地方部队还处于围困之下。直到的黎波里被占领。意大利当局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镇压叛乱。不过,意大利海军总保持优势,并可能延长其控制几乎所有的利比亚海岸2000公里。他们不敢冒险离开舰炮的火力范围,并且限于周围的沿海地带。

意大利开始活动占领土耳其在爱琴海上的殖民地。随着其他力量的同意,因为急于结束这场比预期更长的战争。他们刺激国家领土收复主义,如塞尔维亚和希腊。导致在巴尔干地区已经脆弱的局势失衡。一起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发生在1912年,意大利潜艇部队向达达尼尔海峡发射了5枚鱼雷。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已经准备军队,发动反对土耳其的战争,黑山宣布反对奥斯曼帝国人的战争,开始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意大利外交官决定乘势取得良好的和平协议。1912年10月18日,意大利和土耳其在洛桑附近的乌希签订条约。经常称之为《乌希条约》,以区别于1923年的《洛桑条约》,有如下数条:

1.土耳其必须从班加西省撤出所有军事人员,但作为回报,意大利将归还罗得岛和12个靠近土耳其的岛屿。

2.班加西省将有一个特殊地位,有一个摄政和法官代表哈里发。

3.任命这些摄政和法官之前,土耳其人将询问意大利政府。

4.土耳其政府将负责摄政和法官的有关费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1912年10月09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的黎波里居民观看意大利军队进入利比亚首都。1911年10月10日,10月21日,意大利军队进驻北非,乔瓦尼·焦利蒂政府向苏丹王梅尔梅特五世宣战。柏柏尔人猛烈反击意大利人的进攻,继而意大利军用空中力量对其打击。在登陆本格哈兹战役中,600名意大利士兵战死。

1912年10月9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

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保、塞、希随后参战。土耳其军节节败退,11月初请求欧洲列强调停。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4交战国在伦敦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

1913年2月3日,战争再起。土耳其战败,再次求和。1913年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里海的米迪那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须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巴尔干地区主要有哪些国家,巴尔干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巴尔干半岛的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的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近一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

巴尔干地区是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砝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例如,1912-1913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的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5国分割,马其顿则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完全瓜分。一战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巴尔干国家大多都趁机扩大了疆土。塞尔维亚国王由于是一战的战胜国的国王,成为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接纳了前奥匈帝国的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

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例如,南斯拉夫国家成立之初就有约40万阿尔巴尼亚和50万匈牙利人。几乎每个民族在甲国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国、丙国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位擅长弹竖琴的女子,名字叫做琴,她对竖琴的演奏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连各位古希腊众神也被她的琴声倾倒。国王知道了以后,就派人去请琴来宫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绝了国王,还让使者回去传话,说她永远不会为这样一个傲慢无礼的人演奏竖琴。

国王听了使者的禀报之后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让使者下去休息。当侍从走进国王的卧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因此显得慌乱,也没有人焦急的要去寻找失踪的国王——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国王去了哪里。

国王在清晨悄悄地离开了皇宫,去寻找那个“胆敢”说自己傲慢无礼的女琴师。走出皇宫不久,国王就听到了一阵仿佛来自天堂的琴声,他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源头走去。在一棵橄榄树下,国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弹奏竖琴的女子。

她侧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垂下来,她的脑袋微微摇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飞舞的手指,她那双洁白无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从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声,让年轻的国王闻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美丽的仿佛有些不真实的女子。

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应的女子抬起头,看向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时间仿佛凝滞了,两位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无言的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琴和国王在人民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但他们的幸福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传讯的士兵带来了邻国宣战的消息,年轻的国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骑马奔赴战场。几个月后,国王战死的消息传来,新任王后拿起竖琴,用激扬的琴声带领士兵打赢了战争。

只是自己心爱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琴会在每天晚上对着繁星拨动琴弦,诉说无尽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会将花园里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对她的回答。

琴的手从竖琴上无力地落下,人们埋葬了她。当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洒在琴的墓地上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断的汇集,最终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人们称之为爱琴海。

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侧,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过,爱琴海也是一处战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连结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爱琴海北边的巴尔干半岛上,没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有的只是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战争间隙思考着如何复仇的人们。

巴尔干半岛面积不大,但却拥有超过20个民族,他们虽然语言大致相同,但却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犹太人等,他们的信仰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经过时间的打磨,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演变成民族矛盾,最后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除了内斗,巴尔干半岛人民还长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对于亚欧地区的大国来说,作为交通要道的巴尔干往往是其对外扩张的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统治甚至长达五百余年。

从14世纪奥斯曼军队踏足巴尔干开始,这一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在残暴的军事统治之下。作为外来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饰地对巴尔干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但强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当发生战争时,他们还会强行掳走巴尔干人民,逼迫他们在战场上充当炮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对奥斯曼帝国毫无归属感,他们不懈地和土耳其人进行着反抗侵略的斗争。

巴尔干同盟

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具有中世纪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会制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科技革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军事革命,这让土耳其军队的武器水平逐渐落于下风。

政治上的顽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高层的权利斗争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内乱,造成帝国元气大伤,中央政府再也无法对庞大的版图进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纪,随着英、法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域开始被蚕食瓜分。首先是奥匈帝国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落入英法手中,成为其殖民地。对此,土耳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横跨亚、非、欧的帝国版图不断缩水。

穷则思变,不愿在瓜分中慢性死亡的奥斯曼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积重难返,为了苟延残喘,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选择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妥协,允许一些国家宣布独立。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巴尔干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为了谋求独立,巴尔干各族开始团结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78年,在俄土战争中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的独立。

1911年,实现统一后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扩张殖民,虚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夺对象,意土战争爆发。在意大利人的设想中,在巨大的军事实力对比下,这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为了加快战争进程,意大利蓄意煽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民族情绪,这使得半岛反土情绪空前高涨。

1912年3月13日,经过数次磋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互相保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当一国遭遇战争时,另一国将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该条约实际上针对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对巴尔干北部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

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当任意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时,另外一方将不遗余力的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援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又和黑山签订了同盟条约,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巴尔干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从而使各国取得彻底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巴尔干地区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过程中受到了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的影响,这就导致各个心怀野心的大国掺杂其中,使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邻的黑山第一个对土耳其宣战,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三国也陆续对土耳其发出态度强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尔干拱手让人,他们拒绝了最后通牒,开始在国内进行战争准备。

1912年10月18日,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相继对土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按照巴尔干同盟的部署,战争将在南北两线发起。北线,保加利亚将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将与驻守在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开战;南线,希腊海军将在爱琴海海域对奥斯曼海军发起进攻,保证巴尔干同盟的制海权。

10月22日,巴尔干同盟北线军队正式对土军发起进攻。在当时,土军无论在兵员数量和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盟国军队,再加上同盟国军队在民族独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气高涨,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仅22-24日三天时间里,就击溃了土耳其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三、四军。

北线部队对土耳其马其顿集团军发起最后攻势,将该军团彻底打垮,北线战斗宣告胜利。

与此同时,南线的希腊海军对土耳其海军发起了爱琴海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希腊海军成功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南线战斗也取得了胜利。1912年11月28日,在巴尔干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同盟国军队乘胜进军,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

然而,在巴尔干有各种利益纠葛的列强却不愿意让同盟国继续扩大战果。在沙俄看来,一个孱弱的土耳其比一个死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问题上的谈判;德奥两国从同盟国阵营的角度出发,也不希望属于协约国阵营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在俄德奥三国的牵头下,巴尔干同盟不情不愿地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议。

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土耳其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对政府的不满,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权,同时宣布拒绝接受由原政府和巴尔干同盟各国达成的和平协议。此举再次点燃了战火,经过两个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政权不得不再次接受失败,双方在伦敦重新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半岛人民彻底赶走了压迫他们长达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结束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巴尔干各族人民开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也为日后地区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齐聚伦敦,商议领土分配问题。这本该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分赃大会”,但由于各国无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问题上达成一致,再加上德奥两国从中作梗,使此次会议进展十分艰难。

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同盟的主要发起国,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投入最多的国家,因此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应该成为其领土。这一提议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反对。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中部,西边的克罗地亚占据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尔维亚希望通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南面的马其顿地区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与马其顿南部接壤的希腊则希望得到与马其顿相邻的南部部分领土。

由于与会各国互不相让,伦敦会谈上火星四溅,始终无法达成让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在各国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和约》,规定土耳其被占领土地和爱琴海岛屿的划分由英法俄德奥等列强来划定。

土耳其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国在伦敦会议上的矛盾,有意煽动各国反目,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国的分裂。

由于保加利亚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私下结成同盟,准备反对保加利亚,想从中分一杯羹的罗马尼亚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边,保加利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从奥匈帝国那里要来了战争贷款,暗中进行战前准备。

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作为巴尔干同盟的发起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却在此次战争中众叛亲离,战争爆发以后,暗中与两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加入塞希阵营,随后黑山也对保加利亚宣战。刚刚被赶出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见有机可乘,也宣布对保加利亚开战,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站在保加利亚身后的奥匈帝国,本来准备遵守约定,出兵帮助保军进攻塞尔维亚。但是站在奥匈帝国身后的德国认为,一旦奥匈帝国出兵,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为世界大战,而此时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因此不允许奥匈帝国参战。至此,保加利亚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面对实力强大的五国联军,保加利亚被迫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8月10日,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合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塞尔维亚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亚得里亚海入海口,希腊除了马其顿南部以外,还得到了克里特岛等地区,罗马尼亚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南多布罗加。作为战胜国,黑山和奥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领土。

战后格局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由“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次战争让罗马尼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同时将保加利亚推向了与其对立的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获益者是塞尔维亚,此战过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下,一种“大塞尔维亚”的思潮开始在塞族人中广为传播,这让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冲突,也与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的企图相抵触,奥塞冲突最终演变为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相关文章